詳細分析【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itis)
什麼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的肌腱或筋膜發生無菌性炎症所致。最常見症狀是腳跟的疼痛與不適,壓痛點常在足底或近足跟處,有時壓痛較劇烈,且持續存在。晨起時疼痛感覺明顯,行走過度時疼痛感加劇,嚴重患者甚至站立休息時也有疼痛感。足底筋膜炎是運動引起的慢性損傷,過度訓練也可導致跟骨疼痛,有時放射到足掌前面,這種疾病可影響所有年齡段的成人。
足底筋膜的作用:
足底筋膜是一條結締組織,沿著足部的底下,從腳跟連到腳指。此筋膜有助維持足弓的完整性並具有吸震的功能,此外,也扮演絞盤機制關鍵的角色。
何謂絞盤機制:
足底筋膜位在跟骨與蹠骨間,為一強壯、具有相當厚意的扇狀彈力結締組織,在結構上可區分為三個部份(如圖一):最明顯的中央部位近端附著於跟骨內側粗隆,寬度學1.5-2公分,經常會包含阿基里斯腱及蹠肌韌帶末端組織;遠端與屈趾短肌緊黏。外側(或腓側)部份近端起源自內側粗隆外緣,遠端外側附著於第五趾蹠骨,內側與外展小趾肌的筋膜融合。內側(或脛側)部份相當薄,形式外展大趾肌的覆蓋筋膜,遠端與足背筋膜接合。
在步行週期時,足部需要承擔相當的壓力衝擊,足尖著地時較腳跟觸地時之受力高15~25%,幸而有足底筋膜之絞盤機制來對應(如圖二)。在行進時腳跟上提,腳趾在蹠趾關節呈背曲(dorsiflextion),此關節因承受體重使筋膜張力增加進行產生一絞拉作用:拉近跟骨及蹠骨、增加內側縱弓曲度、使蹠趾關節處於外旋位置,如此在推進時,足弓可維持穩定,也能如避震器盤吸收著地時因體重對足部造成之衝擊力。
病發原因:
由於超負荷壓力的長期作用,造成足底筋膜的急性或慢性損傷,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最常見的原因是經常長時間走路包括登山健身、徒步旅行、逛商店等活動,連續走上幾天,就很容易引起足底的慢性損傷,從而導致足底筋膜炎。另外從結構上有導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因素,例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過短等,長期下來可能因行走時姿勢著力不當,引起腰、髖、膝、踝等部位的疼痛。
外部因素 - 鞋:
有許多鞋子的設計,直接帶給足底筋膜異常的張力,並使得足部的肌肉不被使用。鞋頭翹度/鞋尖高度大多數七鞋子,前面的區域會有一個上翹的曲線,這個向上的曲線被稱為「Toe Spring」。相比於足部結構與功能的複雜,鞋子這樣的設計顯得粗製濫造。該曲線會產生一個搖擺的動作,讓穿的人可以讓重量從腳跟移轉到前足。這搖擺動作的設計是取代人們赤足走路時腳掌的動作,但事實上,人體足部的動作是無法被替代的。有了這樣的設計,當你穿著鞋子在站立或走路時,大部份的時間你的腳指都是上提、離開地面。使得腳指處在處於延展的位置,或說是呈現「背曲」的狀態。因為如此,腳指只有在腳跟抬起時才會接觸地面。而「Toe Spring」設計做了幾件主要的事情:
● 讓腳底下的足底筋膜及其它結構維持在一個不自然的拉長位置。
● 阻礙腳指抓住地面。
● 阻礙腳掌內部用來支撐足弓的肌肉進行收縮。
● 阻礙肌肉及足底筋膜協助吸震。
● 可能切斷足底的血液循環。相較於穿鞋子走路,赤足走可以讓腳指接觸地面,並以更流暢的方式來進行行走,也能夠協助抓地面,提供足弓的穩定。沒有內側肌肉的支撐,足底筋膜會處在異常張力的情況。這是非常糟糕的情況,因為「Toe Spring」使得足底筋膜處於伸展的位置。 (絞盤機制) 而當足底筋膜已經在伸展狀況,當足部接觸地面時,吸震的能力就會有限了。而足底筋膜上張力的增加,不僅涉及到腳指的動作受限,也影響到內部的肌肉。
病徵:
患者承載重量時足跟疼痛,疼痛通常持續數月至數年,尤其是晨起或長時間不活動後。足底筋膜炎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腳跟的疼痛與不適。一般而言,疼痛在早晨下床時的第一步最為明顯,這主要是因為經過一個晚上的休息,足底筋膜不再負重,會處在較為縮短的狀態。因而當早晨下床踩地時,會對足底筋膜產生較大較快的牽拉,進而引起疼痛。但在行走一段時間後,足底筋膜會變得較鬆,因而症狀會緩解。但若過度行走,足底筋膜被牽拉的次數漸增,症狀又會再現。壓痛點常在足底近足跟處,有時壓痛較劇烈,且持續存在。導致的疼痛特點為搏動性、灼熱、刺痛性。
炎症不是真發炎:
「筋膜緊繃」是造成足底筋膜炎的原因,少數是因為骨刺引起,而骨刺的形成也是因為長期筋膜緊繃,連結的骨頭長期處於拉力之下,骨頭才會長出骨刺。足底筋膜炎這個「病名」讓人「誤以為是發炎」,但實際上是因為筋膜緊繃造成的,因此放鬆筋膜才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治療修復
1.物理治療
休息並以物理治療來改善足跟的疼痛,包括超短波、電療等。久站或運動後引起的足跟疼痛,可在足跟部冰敷10分鐘~15分鐘。如無明顯改善,可考慮局部注射類固醇。
2.足弓支撐使用帶有足弓支撐的鞋墊可均勻分散患者足底壓力,可在下肢負重時有效降低足底筋膜所受的拉力,進而減少反复牽拉對足底筋膜的傷害。
3.伸展運動
(1)靠著牆壁把上臂向前張開到肩膀的高度,用手掌壓著牆,當彎屈一側膝蓋往牆壁推時,保持另一膝蓋伸直;而在彎屈膝蓋慢慢地向前靠時,嘗試保持後跟平貼在地上,在感覺到跟腱和腳弓有拉張時,保持這一姿勢10秒,然後放鬆、直立。(2)向前靠在固定物體上,慢慢蹲下,保持兩後跟貼在地上。當你感覺跟腱和腳弓將要上升離開地面且肌肉充分拉張時,保持這一姿勢10秒,然後直立。可反复練習。
(3)在樓梯的最底階用前腳平衡站著,慢慢降低後跟,直到你開始感到小腿肌肉拉張,保持這一姿勢10秒,然後站起來,並且重複動作。
5.其他治療
(1)口服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
(2)局部封閉治療。
(3)外用貼膏貼於足跟肌表可刺激神經末梢,減輕刺激,緩解疼痛。
(4)常用熱水泡腳,可以緩解病痛。
痛點按摩:
利用活絡油的特性能定點式按摩患處,深層止痛並放鬆緊繃的足底,部分葯油有高含量的薄荷冰成份,冰涼感覺能止痛,而且同樣能放鬆患處筋肌。如在晚上睡眠前,在按摩過後葯油在半乾的狀態下可以貼上一片中醫草本复方藥布藥貼於患處上,止痛效果更加明顯。
拉筋教學視頻:
天賜良言之運動創傷誘發的慢性炎症病變
一般的軟組織創傷 , 修復期由3-6個月不等 , 患者容易忽略護理 , 經常超負荷 , 疲勞 , 影響肌纖維的膠原蛋白合成的養分供應 , 及免疫力下降誘發各種慢性病變 ,
病變潛伏期長及不易察覺 , 儀器亦難以檢查出創傷情況 , 所以運動新傷容易變成舊患.
肌腱炎(tendinitis) 肌腱長期過度負荷 ,及疲勞繃緊缺血缺養份 , 影響肌纖維的養分及免疫力 ,誘發各種慢性肌腱炎症。
肌腱腱鞘勞損(tenosynovitis)常見於手 足肌腱腱鞘的磨擦位置 , 因長期反覆磨擦未完全康復,過度疲勞缺養導致炎症。
肌腱鈣化(myositis ossificans)肌腱長期反覆勞損 ,反覆的不正常修復 及長期超負荷 , 養分補充不足 , 誘發肌腱纖維鈣化的退行性病變。
關節炎(arthritis)關節炎成因很多,常見於關節創傷組織長期超負荷 , 影響養分補充及免疫功能下降 , 而關節軟組織的長期的反覆修復 , 可導致的炎症病變。
滑液囊炎(bursitis) 關節囊是舒緩重力的壓力墊,但長期過度負荷 , 及受傷後長期勞累,長期的反覆修復 , 誘發炎症病變。
天賜醫師專頁: http://wongtinchee.com/tinly_say
本文章參考自:
天賜良言 / 健康小知識 / NYMG / 互動百科 / 立志語錄 /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二十七卷 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