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新傷變舊患」ABC

「紅、腫、熱、痛」的背後

  • 生物學(高中)《人體的二型發炎反應》人體免疫系統是個極複雜的系統,當人體因各種原因的傷害,包括:物理性、化學性、或感染⋯的傷害,「紅、腫、熱、痛」是受傷細胞分泌的發炎介質(組織胺)所引起人體的「二型發炎反應」。
  • 紅:增加微細血管的擴張,促使體積較大的白血細胞能從血管滲出,而紅血球會隨著滲出,導致患部皮膚呈現紅色。
  • 腫:而因滲出紅血球、紅小板、水分、組織液⋯等,因未能即時回流靜脈或淋巴的回收系統,會積累於患處變得瘀紅色,血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等使得凝塊形成,隔絕發炎的區域,造成了腫的感覺。
  • 熱:體溫昇高目的是:
  1. 促使微細血管的舒張,
  2. 促使白血球(吞噬細胞)消滅細菌,
  3. 促使更多的抗體、補體、血小板、吞噬細胞⋯等,參與發炎反應。
  • 痛:創傷造成腫脹區域,是隔絕病原體感染蔓延,沉澱並壓迫痛覺神經,導致疼痛。

冷敷不等於冰敷」

註冊醫師黃天賜指出,急救扭傷而言,冷敷的「目的」是在短時間內防止創傷惡化,穩定狀況,註冊醫師黃天賜指出,冷敷不等於冰敷。,只需給予皮膚感覺較體溫低些少的清涼感覺,已可以達到管理患部發炎介質(組織胺)的過度分泌,減少紅血球、水、血小板⋯從血管持續滲出、減少腫脹減少疼痛。

 

扭傷黃金72小時的警號「紅腫熱痛」

運動肌肉創傷的「紅腫熱痛」是人體組織細胞受傷後,發炎介質「組織胺」引起的「發炎反應」是人體第二型免疫反應,是沒有針對性的非專一性免疫反應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1. 紅腫痛:反映患部血管的破裂,靜脈回收受阻導致患部缺氧積瘀,腫脹擠壓神經,誘發疼痛的狀況;
  2. 熱:(細菌的繁殖溫度是33°C)體溫的昇高致37°C以上,(1)是人體防感染機制,(2)同時可促使血管的舒張,促進患部血液流量,促進氧份補充和白血球的防感染機制。
  3. 薄荷冰感管理疼痛